您当前位置: 农牧食品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探访湖北随州最大的香菇种植区
相关专题: 政策法规  发布时间:2014-04-28
资讯导读:  香菇(又称香蕈),最早提到人工种植这种野生菌类的是南宋时期的《龙泉县志》,其法为“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

长江商报消息探访湖北最大的香菇种植区——随州桐柏山以南

香菇(又称香蕈),最早提到人工种植这种野生菌类的是南宋时期的《龙泉县志》,其法为“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     最初的人工种植是在段木上,这种取之天然的方法,菌体生长很慢,要等菌丝在木材中充分睡眠两年,待第三年秋季才能生长。而至“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才可以食用。     我国是最早出现人工栽培香菇的国家,而目前湖北随州境内仍然保留着家庭式的香菇种植园。本期《长江地理》深入随州桐柏山系,探访湖北境内最大的香菇种植区。     探访地理     桐柏山系昼夜温差大,适合香菇生长     3月中旬,青苔村的香菇市场已经罢市。种植大户刘加富从银行抵押了小额贷款,开着面包车向河床边的种植棚奔去,此时已是香菇采摘的末季。     作为随州境北3个重要的香菇种植集镇之一,这里的地理位置稍显偏远。桐柏山系的余脉渗透到白云河的两岸,高低起伏的丘陵被垦植,因为缺少平整的土地,河床的两岸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种植棚。     随州作为国内主要的香菇供产地,有其自身的地理优势。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中间地带,每年冷暖气候在桐柏山系的顶端推来搡去,昼夜与换季温差极大,而冷暖的剧烈交替正是香菇生长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本着自然种植的道理和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刘加富1994年就在白云河的岸边搭建了7座简单的荫棚。棚子的结构是水泥浇灌的,上层用竹篾撑起,上面铺满从山上砍来的灌木作为遮挡,这也是大部分种植大棚的模样。     刘加富的父亲用段木种植。附近山体的自然树木在几年内遭受大面积砍伐,很快大家意识到这种种植方法过于浪费木材,于是从沿海地区引进了袋料栽培技术。两者不同的是,段木需要大量原木,而袋料却可以用木屑与麸皮代替,并且更容易获得。     他的妻子刘邵芹说,本地种植的香菇口味非常干、脆,尤其是春栽品种,在东南沿海一带都很出名。她告诫外来者,挑选香菇以伞面有很多花纹的小朵为上,并保证不打农药;相反,菌种在着床前,木屑与麸皮需要彻底消毒,而消毒的方法也很原始——蒸馏。     青苔村的香菇种植一直停留在个体户上,扩大产值意味着更多的投资与风险。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小农式的精耕,让香菇生产与本地人生活融为一体,白云河东岸的郭家沟,亦是一处举村种植香菇的村落,村内房前屋后晒的都是刚采摘的香菇,年老的人拿着剪刀为香菇去柄。     自公社时代开始种植香菇,经过20年的发展,当地已经形成从提供菌种、木架、木屑、蒸馏到采摘、收购各个部分的分工,农民可以从青苔村的香菇市场买到它们缺少的需求品。这里已然形成集香菇种植、采摘、烘烤、收购于一体的自然人文景观。     现状     种植没成规模,村民多去采石赚钱     虽然每年以四五万元的收入进账,刘加富从今年开始还是缩减了自己的种植计划。来自白云河源头区域的采石暴利已经吸引了青苔村大部分的劳动力加入。     3月13日,我进入刘加富的养殖棚内,他正在棚内与汇丰银行的乡村贷款项目负责人谈贷款购车的事宜。原本可以种植1万多袋的种植棚,1/3已经空置,刘加富的堂兄弟刘二富也打算从银行借贷款。听说一辆东风牌大力神前后需要40多万,而到手后,每天依靠镇北采石厂的拉货生意,可以有千元以上进账。     刘加富购车2年,所有成本已经还清。相比运转时间较长的传统种植业,对自然的快速攫取,更易让他们发家致富。     住在河对岸郭家沟的朱存德,上世纪90年代是位教师,2004年开始辞职进入香菇养殖业。此时是青苔村种植香菇的顶峰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殖棚,不断扩大的养殖业一直维持村内的劳动力不外流,朱存德坦白地说,当老师不赚钱,自从转养殖业后,5年时间,他就在村内第一个住进了3层洋楼的房子。     目前除了种植香菇外,朱存德也在采石厂做临时工。虽然年纪较大,开不了车,但香菇种植业长达6个月的空闲期,无法支撑村民家庭的开支。     香菇种植业虽然以每年平均两三万的收入进账,远大于靠几亩薄田混日子的收入,但菌种长达6个月的休眠时间,还是让大部分的种植户无事可做。而村后的花岗岩逐渐成为代替乡村传统种植业的自然资源。     让种植户纷纷减少种植计划的另一个原因,在沿河开建木材厂的福建老板刘大健看来,是过于分散的小农式种植手段。虽然,香菇种植业在青苔村前后已经发展了30多年,一些种植业主也拥有20多年的种植经验,但产品的种植与外销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村内随处可见各家搭建的简易种植棚,香菇采摘烘干后,直接卖给街上的几家收购站,再外销到上海、武汉等地。福建老板刘大健认为,随州种植香菇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如果种植户能够扩大规模,向东南沿海一样,把香菇卖到韩国、日本,产品的价格与收入都会翻倍增长。     不过对于几代生存在桐柏山以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青苔村村民来说,眼前的利益与风险,始终让它们停留在基础性的自给自足上。      菌架上香菇正在生长。     长江商报消息青苔村的香菇种植一直停留在个体户上,扩大产值意味着更多的投资与风险。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小农式的精耕,让香菇生产与本地人生活融为一体。这里已然形成集香菇种植、采摘、烘烤、收购于一体的自然人文景观。白云河东岸的郭家沟,亦是一处举村种植香菇的村落,村内房前屋后晒的都是刚采集的香菇,年老的人拿着剪刀为香菇去柄。     产业     产量     秋栽的产值更大,春栽的更好吃     影响青苔村扩大种植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秋栽与春栽的考量,也是每年在关于香菇种植时所必须讨论的一个问题。     拥有20年香菇种植经验的刘加富说,春栽的成活率较高,但香菇菌体较小,而秋栽品种的产量较大,菌体也更丰满,但成活率较低,丢袋率可能达到40%。一般小农式家庭种植园很难承担秋栽的丢袋风险。     所以,青苔村大部分村民选择春栽,秋栽只作为一小部分尝试,而距离青苔村40公里之外的万店镇,以秋栽为主,产值也更大,但种植户面临的风险与压力比刘加富要大得多。     春栽是在清明前开始准备袋料,菌种要待在袋料中休眠长达6个月,至下半年9月,而秋栽是在7月份开始接种,菌种休眠时间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     无论是春栽秋栽,怎样安全度夏,都是棘手的问题。因为夏天温度高,袋料容易滋生细菌,菌种在休眠期很可能因为杂菌的侵入而死亡,出现丢袋情况,很明显,秋栽接受杂菌的几率更大。     刘加富的方法,是在河床沿岸搭建更多的荫棚,夏天将袋料从家里转移到河边,并在荫棚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杨树,可以遮荫,虽然可以把温度控制在30℃左右,但全球变暖的趋势,也在步步紧逼不断缩小的香菇种植业。     为给菌种着床提供一个安全、无菌的环境,菌种在被接种到袋料中之前,袋料也是要经过杀菌处理的。青苔村的杀菌方法很原始,与其他人一样,刘加富的做法是,先在地上刨个大坑,上面放一口大锅,大锅之上用两层塑料膜包着几千斤的袋料,这些袋料主要是木头厂的碎屑与麸皮。经过不断加温,铁锅内的水蒸气进入薄膜,经此法蒸馏2天,冷却后,就可以接种菌种了。     3月13日,在坐车经往随州境北香菇主要产区的万和镇时,一路都可以看到村民们在为春栽做准备工作:准备木屑、蒸馏,已经蒸馏完毕正在冷却,有的正在向铁锅上堆积封闭好的袋料,不断给铁锅添水加热。     13日下午,住在白云河对岸郭家沟村的朱存德带我参观了他们村内集体修建的蒸馏设备——一间被改造成蒸馏室的屋子,锅炉暴露在外,通过加热与加水,水蒸气被泵入室内,由于密封性比原始的塑料薄膜要好,郭家沟村的村民可以节省大概一天的蒸馏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蒸馏过程需要的燃料都是往年废弃的袋料。因为菌种休眠完毕,经过6个月的生长期,袋料内部的营养几乎被榨干,剩下的肥料,作为燃料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是小农式经济最为环保的一面。     刘邵芹说,虽然秋栽的香菇个体更大,但以口味而言还是春栽的更好吃,香脆而且爽口、滑腻。刘邵芹建议,买香菇时最好挑个小的买,大个的可能是秋栽品种。     种植     香菇收了两茬,成本就回了     据养殖大户刘加富介绍,香菇养殖的过程很简单,尤其在菌种上架之后,几乎不需要人力管理。每到菌体成熟时可进去采摘,6个月的生长期内,前后大概有6茬生长过程,需要注三次水,而春后注水比较集中,因为此时天气回暖,水分蒸发量变大,香菇的生长也进入末期。     香菇的整个种植过程可以分为备料、蒸馏杀菌、接种、休眠期、上架、采摘、烘烤、剪柄。香菇种植的前期工作是备料,备料的时间依“春栽”“秋栽”两种不同的休眠时间为定,都是以木屑、麸皮为主的营养基料,充分拌和,加入适当水分。木屑以含油量较低的乡土树种如柞木、栎树为佳。     蒸馏过后是接种,即把从培育香菇种子公司买来的菌种接种在袋料中。众所周知,香菇是菌类,属于孢子繁殖,普通农民很难培育出优秀的菌种。南宋时期的《龙泉县志》记载的自然之法,需要在自然状态下等待1年时间才能获得菌种,现在菌种的培育则大多交给了专业的生物科技公司。     接种后,菌种需要充分时间的休眠,春栽菌种的休眠时间长达6个月,而秋栽菌种的休眠期只有短短3个月。休眠的目的是让菌种在培养基中发育的菌丝,充分填充整个袋料中,休眠时间越长,菌丝蔓延得越充足,消耗的养料也就越多。     待菌种安全度过休眠期后,到9月下旬天气开始转凉,刘加富就把荫棚内的袋料摆在大棚内的木架子上。在冷暖交替的刺激下,菌种自然苏醒,开始进入生长期,剩下的事情就剩采摘、烘干与外销了。     刘邵芹说,一般香菇的前两茬生长期过后,村民投入的本钱就可以收回了,其他几茬都是纯粹收入,刘加富今年种了7000袋,目前已经是香菇采摘末期,收入已近4万元。     如果天气好,采摘下来的香菇可以自然晒干,节省了一部分烘烤费用,而以前没有人要的香菇柄,现在也以每斤11元的价格被收购,作为生产酱油的原材料。     在青苔村,这道最后的工序由赋闲的老人们完成,他们拿着剪刀,戴着老花镜,与晾晒的香菇一起,成为本地的一道人文风景。

来源:中国农牧网   编辑:zixun_1  
本文关键字: 香菇种植区 地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